Cat. Afr. Pl. 1(1):26. 1896.
≡Sisymbrium indicum L. Sp. Pl. ed. 2, 2:917. 1763.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20-50cm,全体近无毛。茎直立,基部和上部均有分枝。基生叶具长柄,不密集成莲座状,开花前即枯萎;茎下部叶及中部叶有柄或无柄,如有柄则柄长1-4cm;叶片大头羽状深裂或不裂,倒卵形、长圆形或披针形,长3.5-12cm,宽1.5-4cm,侧生裂片每边1-5枚或无侧裂片,裂片边缘全缘、具不规则的圆齿或锯齿,先端钝或近急尖,顶生裂片大,长圆形、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可达10cm,宽达5cm;茎上部叶通常无柄;叶片披针形或长圆形,基部耳状或否,抱茎或不抱茎,边缘全缘、有粗锯齿或细锯齿,先端急尖或渐尖。总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,无苞片;花梗纤细,在果期长0.4-1cm,斜展或平展,稀下弯;萼片绿色或粉红色,长圆形,长2-3mm,宽0.8-1.5mm;花瓣黄色,倒卵形或匙形,长3-4mm,宽1-1.5mm,稀无花瓣;花丝长及花瓣的1/2,花药长0.5-0.8mm;子房有胚珠70-110颗。长角果条状圆柱形,长1-2.5cm,宽1-1.5mm,通常上弯,果瓣纸质,无脉;宿存花柱长1-1.5mm。种子多数,每室2行,褐红色,卵形或近圆形,长0.5-0.8mm,宽0.4-0.6mm,有细的孔穴。花期:几全年。果期:几全年。
产地:大鹏、葵涌、马峦山(张寿洲等 4918)、盐田、梧桐山(深圳考察队1628)、仙湖植物园(曾春晓等 0126)。生于溪边,田边和潮湿草地,海拔50-640m。
分布:辽宁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、四川、陕西和甘肃。朝鲜、日本、印度、孟加拉国、尼泊尔、巴基斯坦、缅甸、泰国、菲律宾和马来西亚。在南、北美洲均有归化。
用途:嫩茎和叶可食用;全草药用,有止咳化痰、清热解毒的功效。